2013年4月22日,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中国农科院资源与区划研究所、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金霞研究员为主任委员、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牟锦毅高级农艺师为副主任委员的省内外7人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在成都市花园宾馆7楼会议室对土肥所牵头完成的“毛木耳优异种质发掘和新品种选育及精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四川省科技厅、农业厅、农科院及成果完成单位的相关领导出席了鉴定会。
项目主持人郑林用研究员向鉴定委员会专家组进行了多媒体汇报。专家们在认真听取课题总结报告、审查研究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经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收集了野生和栽培毛木耳菌株96个,系统开展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农艺性状评价,筛选获得优异种质资源17份,其中耐高温种质3份,特异色泽种质5份,高产野生种质9份,建立了毛木耳种质资源库。建立了以毛木耳杂交育种与系统选育相结合为主的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了鲜干兼用、色泽光敏感等类型的高产优质新品种6个,其中黄耳10号和川琥珀木耳1号被列为四川省主导品种。研究构建了毛木耳精准化栽培技术体系。首次将微喷灌设施技术应用于毛木耳水分管理,构建了毛木耳水分高效管理技术体系,用工量减少56.14%,用水量减少27.08%,用电量减少20.65%。首次研究确立了设施处理、配料、水分、温度、酸碱度、矿质元素等全程技术参数,制定技术标准4项,实现了毛木耳生产的科学化和精准化。鉴定毛木耳油疤病病原菌为柱霉属新种,定名为scytalidium auricola w.h. peng, z.r. yang & q. sun, sp. nov,明确了油疤病发生与流行规律,制定的晒棚、防虫、低温发菌等综合防控技术措施,使油疤病的发病率从40%降到5%以下。创立了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新模式。构建了“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专业大户”的科技创新模式和“产业技术体系多元服务组织产业化示范基地五户一单元互助合作组农户”的成果应用模式,实现了科研与生产的无缝对接。选育的新品种和研制的新技术推广应用15.41亿袋,实现总产值58.67亿元,新增利税18.08亿元。
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应用范围广,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毛木耳种质资源与油疤病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加大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土肥所科管科熊鹰、微生物室彭卫红、贾定洪、周杰、苗人云联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