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设施与机械研究室、四川省南充蚕具研究有限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合作,经过三年努力,研制成功的国内外首台智能化调控自动化操作的大型稚蚕饲育机经反复调试,今年春季在四川省南部县兴盛乡蚕业合作社、四川省宁南县分别安装并正式投入生产使用。
2013年5月6日上午,“智能型自动化稚蚕饲育机新闻发布会”在四川南充南部兴盛乡召开。四川科技报、四川丝绸网、南充市电视台、西部绸都网等新闻媒体记者和来自农业部农村中心、四川、江苏、浙江、重庆、安徽、云南、贵州、山西、山东、湖北、河南等10余省市的蚕业主管部门领导、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处领导、企业代表等120多人冒雨参加了智能型自动化稚蚕饲育机新闻发布会,并现场参观了智能型自动化稚蚕饲育机养蚕运行。此次新闻发布会由南部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刘刚主持,项目负责人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设施与机械研究室主任胡祚忠研究员介绍了研制背景和相关情况。
智能型自动化稚蚕饲育机的养蚕环境条件由单片机按照稚蚕生长发育的需要智能化调节温度、湿度,应用最新的超声波振荡补湿,营造稚蚕生长最佳条件;该机的运行采用无级变频调速,并由操作台自动控制,根据各操作程序需要确定运行速度;整机采用内外环紧凑结构,提高单位面积养蚕量;用方便清洗、消毒的塑料盒作蚕箔,经链条带动移位,省去人工端箔、调位;全机以闭环式双螺旋,内层(左环)由下逐层向上循环至顶层,并转入外环(右环);外层(右环)则由上逐层向下循环至底层,并转入内环(左环);在外环(右环)转入内环(左环)的底层向环外延伸抽出一个操作层段,在操作层段上方设置消毒撒粉机、自动给桑机和除沙装置平台实现自动化饲育。
一台智能型自动化稚蚕饲育机一次饲育100~200张种的蚕,1个人操作机器即可轻松完成养蚕各操作环节。按照广东、广西养蚕模式,1台养蚕机年养20余批次,两年节省的人工费即可收回养蚕机成本;而常规方式饲养,1个人一般饲养5-10张蚕种的小蚕,需要的人工是机器的10-20倍;使用养蚕机不仅降低养蚕人工费用,更关键的是突破了制约中国乃至世界蚕丝产业的瓶颈,使工厂化、规模化养蚕变成现实。
会后研制单位与部分企业代表进行了座谈,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智能型自动化稚蚕饲育机非常成功,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紧缺影响蚕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代表了蚕桑生产的发展方向,把长期以来人们企盼的自动化养蚕变成了现实。重庆市鸿盛茧丝绸投资有限公司、云南祥云茶桑站等企业当场提出了订购要求。目前,该饲育机已获得国家五项专利保护,其中发明专利三项,实用新型专利两项。